位置: 首页 > 奇门起局 > 茅山道人法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穿官服、戴官帽、青面獠牙、头上贴符、一碰一跳见人就咬的香港僵尸,是很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阴影。

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僵尸的画风,怎么和欧美日韩的吸血鬼丧尸都不大一样?为什么这些年很少看到新拍的僵尸电影了?

接下来你将看到:

●僵尸的衣服是怎么来的

●香港僵尸电影,可能比你以为的还要红

●僵尸电影的中国味

僵尸的衣服是怎么来的

僵尸们约定俗成穿“清朝衣服”,是从1979年的《茅山僵尸拳》开始的。不过香港电影里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,僵尸们穿的不是严谨意义上的清朝官服,那有可能是一种民初流行的丧服——“中华寿衣”。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●僵尸服饰

清朝官员根据文武品级的不同,官服补子分为十八种。

文官是仙鹤、锦鸡、孔雀、鹌鹑之类飞禽,武官是麒麟、狻猊、豹、虎、犀牛之类走兽。

仔细看看僵尸们身上的“官服补子”的花纹,和历史上真实的官服补子,还是有一点差别的。

●清代官服补子

另一方面,民国以来,不管死者生前有无功名,家境殷实的人家通常喜欢按清朝官服做寿衣,甚至红缨官帽、朝靴朝珠也一应俱全。

所以单凭外观,很难判断电影里诈尸的,到底是清朝官员,还是民初乡绅。

不过无论如何,电影里的僵尸扮相,显然是借鉴了清朝服饰。为什么不借鉴秦汉唐宋?这就和僵尸的发迹史有关系了。

中国最早最有名的僵尸,可能是出现在《山海经》里的旱魃。

旱魃长相丑陋:“长二三尺,裸形,而目在顶上,走行如风”,法力高强,可以带来旱灾:“旱魃为虐,如惔如焚”。

旱魃的威力显然比电影里的小僵尸们大了不止十个档次,它从“干旱之神”到“僵尸始祖”的转型,是从明代才确定下来的。

明中叶以后,随着笔记小说流行,尸变和僵尸故事越来越多,到清代达到高峰。

纪晓岚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说僵尸是“白毛遍体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,目赤如丹砂,指如曲钩,齿露唇外”;
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的第三篇《尸变》,则讲述了女僵尸杀人案,其细节之丰富,余味之悠长,给许多慕“古典名著”之名开卷的小学生,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。

其他明清小说例如《续子不语》、《夜雨秋灯录》等,也有各种尸变故事。

所以,为什么香港电影里僵尸怎么看都带着清宫风?答案已经很明确了。

首先,普通中国人对僵尸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清代小说;

其次,根据袁枚在《子不语》里给僵尸进行的复杂分类,能蹦蹦跳跳咬咬人,又没厉害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僵尸,死之前都正好是清朝人;

最后,没官服下葬的穷人买个棺材都费劲,哪里有机会几百年后四肢齐全地诈尸。

僵尸服装设定如此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,蓝色调的官服自带阴森气质,如果换成大红大紫的唐宋官服,作为一部僵尸片,色调也太喜气洋洋了吧。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●唐 郭子仪墓壁画

香港僵尸电影,可能比你以为的还要红

香港僵尸电影源远流长,1936年就有了黑白片《午夜僵尸》。不过,当时的香港观众和内地趣味还很接近,相比怪力乱神,大家更喜欢社会现实题材,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受欢迎。

60年代香港推行“电影清洁运动”,教导电影工作者反迷信、反封建。因此,出品于1957年的《湘西赶尸记》虽然借用了僵尸形象和赶尸传说,剧情却是“僵尸咬人是假的茅山道人法,毒贩吓人来运毒,最后被我们绳之以法了”,本质上是一部缉毒片、警匪片、反迷信宣传片。1936 年到 1980 年这半个世纪,香港只有七部僵尸电影。

事情在1980年出现了转机。1980年,由洪家班制作,洪金宝集编、导、演于一身的电影《鬼打鬼》上映茅山道人法,位列当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第三名,票房567万港币。而且,道士利用茅山术控制僵尸来杀人这一情节的出现,使香港僵尸片脱离了简单模仿西方鬼怪电影的阶段,具有了真正的民族品格、民族精神。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●《鬼打鬼》

1985年,《僵尸先生》上映。作为香港僵尸电影的巅峰之作,《僵尸先生》票房高达2000万港币,在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,被评为当年十大华语片之一,在台湾地区口碑爆表。

由于成本低、票房好,其它片商相继争相仿效,“僵尸热”由此而起,“最多的时候,一个拍摄地同时拍着十几部僵尸片”。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●《僵尸先生》

80年代僵尸片能够大卖,除了题材本身讨喜,还因为这批片子采用因果线性叙事模式,整个故事剧情完整,逻辑清晰,高潮迭起,一般还有大团圆完美结局,符合大多数读着《封神榜》、《三国演义》长大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,娱乐性特别强。

不过好景不长,九十年代以来,香港僵尸片走向衰颓,黑帮片、警匪片占据了荧幕。2000年以后,《僵尸奖门人》、《赶尸先生》、《僵尸新战士》、《我和僵尸有个约会》等影视作品试图用现代都市背景、人鬼情感戏码等重新赢回观众,可惜并不是非常成功。

僵尸电影的中国味

从大类上分,香港僵尸电影、欧美吸血鬼电影、亚洲女鬼电影、丧尸电影都算是恐怖片。不过,僵尸比起德古拉没有“人性深度”,比起贞子们没有滔天怨气,比起丧尸又活动不大灵便,自带一种

欢乐气氛。

香港的僵尸电影里,恐怖并不是最主要的元素,它们在视频网站的标签,经常是“恐怖/ 喜剧/动作”,而且武打动作和喜剧搞笑的占比,经常高于恐怖。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●《夜访吸血鬼》:做鬼也要有魅力

除了不以恐怖为主,香港僵尸电影最鲜明的特色,就是大量借用中国古代的传说和民俗成分。茅山道士和湘西赶尸,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。

“茅山道士”的来源,自然是茅山。

茅山又叫句曲山,位于江苏南部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。东晋南朝时期,茅山就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道教胜地,但当时这一地区所流行的道教,和民间巫术还不大分得开。

南齐的陶弘景辞官隐居茅山之后,在此地开设道馆,招揽信徒,创建了“茅山上清道团”,此后上清派也被称作“茅山宗”,修道者就是“茅山道人”。

香港僵尸电影里黄纸朱砂、墨斗木剑、生鸡血黑狗血、糯米治尸毒等中国风,僵尸双臂前伸、只跳跃不行走、只前进不后退、吸“阳气”不吸血、闭气可以保平安等设定,都来自于茅山术。

茅山道人法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为什么都穿“清朝官服”?

●道教圣地 中国茅山

而相传发源于湘西沅溪、泸溪、辰溪、溆浦四地的“赶尸”,属于茅山术祝由科。理论上,横死他乡的尸体披黑色尸布,头戴高筒毡帽,额头贴写咒语的黄色符纸,赶尸人扔黄纸敲阴锣,夜色里带着尸体回家。

虽然这听起来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,但想象一下半夜突然在深山老林里,看见一队蹦跳着的尸体,画面感确实非常适合恐怖电影。

从“中心思想”上讲,香港僵尸电影也足够传统。

师徒合力斗法的设定下,大量影片展现了师徒情深、善有善报、邪不压正、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思想。

总之,种种好生恶死、吉祥如意的中式哲学,让僵尸片成为世界恐怖电影史里,可能是唯一“不恐怖”的品种。

参考资料:

1.翁志文: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僵尸电影研究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02年第4期。

2.闫玉山:《香港僵尸电影探析》,《电影文学》,2009年第8期。

3.凌晨、彭在钦:《香港僵尸电影的发展历程》,《电影评介》茅山道人法,2014年第14期。

4.凌晨:《香港僵尸电影研究(1980—1990)》,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,2015年3月。

5赵轩:《香港僵尸喜剧:延异型叙事与文化撕裂感》,《华文文学》,2016年第2期。

奇门相关内容